北京:太阳给城市披上彩衣,开启美好一天
北京:太阳给城市披上彩衣,开启美好一天
北京:太阳给城市披上彩衣,开启美好一天
图①:“老宋瓜王”三代人(sāndàirén)。
图②:周春秀在介绍西瓜(xīguā)品种。本报记者 严 冰摄
图(tú)③:兴盛达农业的员工李艳君在瓜棚里摘瓜。
图④:王丽丽在为“永定河(yǒngdìnghé)”牌西瓜做直播。本文照片除(chú)署名外,均为受访者供图
芒种至,仲夏始,瓜香满城。5月28日,永定河(yǒngdìnghé)畔(pàn),第37届(jiè)北京大兴西瓜节盛大启幕。在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氢能卡车改装的“兴链(xīngliàn)号”大篷车,摇身一变成为科技感十足的主舞台震撼亮相。展区内,97.75千克的本届全国西甜瓜擂台赛瓜王(guāwáng),引得众人纷纷合影;“兴小瓜”系列文创产品吸睛无数。产业(chǎnyè)先行,文旅搭台。本届西瓜节展示了大兴产业创新成果,激活了文旅消费活力。
北京(běijīng)大兴区擦亮“西瓜产业”金招牌,深耕“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从庞各庄的百年传承,到北臧村镇的创新突破,大兴区在北纬39°的沃土上,生生不息地书写(shūxiě)着智慧农业的“甜蜜(tiánmì)”故事。
从北京市区出发(chūfā),驱车沿着京开高速一路南行。下了高速,就进入大兴庞各庄镇,青皮西瓜在路边货车里堆叠成山。摊主切开西瓜的瞬间,鲜红的果肉向路(xiànglù)人(rén)露出“甜蜜微笑”。
庞各庄镇(zhèn)地处北纬39°,寒暑交界,光照充足。一路奔腾的(de)永定河在此甩出一道温柔的弧线,冲积出条状带平原(píngyuán),孕育出肥沃的沙壤,让这里成为西瓜的黄金产区,拥有百年的种植历史。
如今(rújīn)在这片土地(tǔdì)上,“老宋瓜王”三代人的种瓜故事,续写着“西瓜之乡”的新篇章。走进(zǒujìn)庞各庄镇老宋瓜王“西瓜博物馆”,一整面墙上陈列着30余年的光阴与荣誉,全国西甜瓜擂台赛瓜王冠军、世界水果种植者大赛(dàsài)银奖、北京市著名商标……数不清的奖杯,让“老宋瓜王”的名号越来越响,也让大兴西瓜的名头走向世界(zǒuxiàngshìjiè)。在第37届西瓜节开幕式现场,“老宋瓜王”与巴基斯坦企业(qǐyè)代表签订合作意向,就(jiù)中巴企业在农业技术方面的合作进行深度交流。
在(zài)瓜棚里,笔者见到90岁的“一代(yídài)瓜王”宋宝森。从1988年捧起首届(shǒujiè)西瓜(xīguā)擂台赛金杯开始,他连(lián)续7年蝉联“瓜王”,成了大兴区十里八乡的种瓜标杆。他的手掌沾着泥土、皱纹密布,精神矍铄地回忆起当年的种瓜故事。早年种瓜靠天收成,瓜地轮茬10年才能种一回。为攻克“西瓜无法(wúfǎ)重茬连种”的世界难题(nántí),宋宝森和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在瓜田里日复一日(rìfùyírì)地进行试验,最终成功解决西瓜无法重茬种植的难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温室大棚技术的发展,大兴开始有了“外面飘着雪花,里面开着瓜花(guāhuā)”奇观,西瓜一年四季都能出现在百姓的餐桌上。
在父亲(fùqīn)的影响下(xià),宋宝森的儿子宋绍堂开始明白:种瓜有着大学问!于是,他关掉了家电(jiādiàn)维修门市部,回家跟着父亲一起种瓜。2000年,宋绍堂注册“宋宝森”西瓜品牌,成立“老宋瓜王(guāwáng)”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将宋家(sòngjiā)十几亩瓜地(guādì)发展成为占地50亩的老宋西瓜精品园。如今,“老宋瓜王”承包45个西瓜大棚,带领500多户瓜农增收,累计销售3000多吨西瓜。去年(qùnián),“老宋瓜王”西瓜已被纳入全国特质农品名录。
为拓展销路,宋绍堂的儿子宋志佳从父亲手里接过接力棒,开拓电商(diànshāng)业务,将镜头对准皮薄肉厚(hòu)、甘甜多汁的庞各庄(pánggèzhuāng)(pánggèzhuāng)西瓜,在2020年的一场直播中,“老宋瓜王”创造了3分钟卖掉2000箱(xiāng)西瓜的记录。如今,“老宋瓜王”已和京东、天猫等网络电商平台合作,开发线上商城,打开一条销售新渠道。庞各庄的西瓜,正(zhèng)乘着电商快车,销往全国各地。
从庞各庄(pánggèzhuāng)镇向西行,来到同样地处北纬(běiwěi)39°永定河冲积平原的北臧(zāng)村镇。瓜田(guātián)里,圆滚滚的西瓜披着深绿条纹,或吊在藤上(téngshàng),或趴在土里。北臧村镇党委委员、宣传部长李红叶说:“近年来,咱们北臧村镇‘永定河’牌西瓜正书写着大兴西瓜产业的新篇章。”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北臧村镇活跃着一批种瓜新农人(rén),走出一条独特的西瓜发展之路。
北(běi)京永兴缘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内,20个不同品类的西瓜在桌上(zhuōshàng)整齐排列。负责人周春秀热情地介绍,永兴缘推出北臧(zāng)村镇“永定河”牌“七味瓜”,红肉“L600”沙甜酥脆,黄肉“京彩4号(hào)”清甜多汁,红黄相间的“冰淇淋”酥爽可口。
自周春秀从事农业以来(yǐlái),她大力推广(tuīguǎng)设施农业,引进西瓜、蔬菜新品种和种植新技术。今年,她还让北京市第一家红姜种植在此落地,水培韭菜也即将试验种植。随着越来越多的(de)优新品种在北臧村镇(cūnzhèn)推广种植,农产品的品质越来越高。
“好(hǎo)味道”的背后离不开数智(shùzhì)赋能。走进位于北臧村镇的春华数字化孪生农场,病虫害(bìngchónghài)识别检测系统时刻“守护”着西瓜(xīguā)的健康生长,各类传感器实时收集环境参数和作物生长数据,智能水肥灌溉与自动放风系统默契配合,持续不断地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北京(běijīng)赵家场春华西甜瓜产销专业合作社总经理王丽丽告诉笔者,该(gāi)数字化孪生农场设计研发出(chū)一套专门针对西瓜种植大棚的(de)物联网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打造了农业管理云平台,只需一部手机,就能管理整片无人园区。”
话音刚落,王丽丽随即打开“农智云”小程序,给(gěi)笔者现场演示如何利用手机完成智慧农场的管理(guǎnlǐ)。在手机屏幕上,各个(gègè)温室的二氧化碳浓度、空气温度、光照强度、土壤酸碱度等信息一览无余。只见(zhījiàn)王丽丽轻轻地用手指在屏幕上点触滑动,便完成了(le)对园区农作物生长环境的监测与调控。
据(jù)王丽丽介绍,云平台除了能实现智能化管理,还能借助(jièzhù)大数据分析农产品市场行情,帮助当地农民有效提高种植效益。数据显示,王丽丽所在(suǒzài)的合作社已发展成员320户,辐射带动周边4个(gè)镇。人均年收入从(cóng)以前的3000元提高到现在的2.4万元,该合作社成为首批国家级示范社。
“不光要种出好东西,还要卖出好价钱,我们(wǒmen)打通了淘宝、快手、抖音(dǒuyīn)等直播平台。”王丽丽告诉笔者,合作社曾经联合13个涉农区的(de)(de)“优农(yōunóng)”产品、16个区邮政分公司(fēngōngsī)直播团队,直播4小时为农户销售1200箱西瓜。今年王丽丽还将园区“永定河”牌农产品带到京郊特产直播间。镜头前,永定河畔的西瓜、蜂蜜、蔬菜等农产品依次亮相,吸引不少网友下单。
作为2023年“北京榜样人物(rénwù)”,王丽丽积极推广(tuīguǎng)智能设施,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在(zài)她的推动下,产销合作社已经与企业单位、商超、电商平台等建立了供销合作,有效(yǒuxiào)解决了西瓜等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眼下,智慧农场不仅在大兴西瓜产业中蓬勃发展,而且还广泛应用于(yú)其他农作物种植,为(wèi)北京大兴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全新活力。
笔者来到位于庞各庄镇的北京宏福科技农业产业园,先换上特制的白色防护连体衣,再戴上专用头罩与鞋套,随后(suíhòu)踏入了5万平方米的独体智能种植温室。北京宏福国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游晓露(xiǎolù)向笔者介绍:“我们(wǒmen)引进荷兰先进(xiānjìn)的现代温室建造技术和智能化生产设备(shèbèi),严选全球番茄品种种植。”
进入温室内,满满的(mǎnmǎnde)科技感(gǎn)扑面而来,密密麻麻的牵引绳分布其中,工人站在可升至2.5米的采摘车上对高处(gāochù)植株进行绕蔓,高压雾化喷头轻吐细腻水雾,仿佛为植株蒙(méng)上一层薄纱,无人驾驶运输车穿梭其间,将采摘后的番茄自动运输至包装车间。
“通过构建高产高效的(de)农业生产体系,我们已成功培育出优良番茄品种‘宏福柿’,成为亚洲地区(yàzhōudìqū)先进的番茄种植基地。”游晓露告诉笔者,为了(wèile)克服传统种植模式下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激素点花的缺点,园区坚持使用“可以(kěyǐ)‘喝’的灌溉水”、无土栽培与熊蜂授粉,年产番茄约1000吨(dūn)。
从曾经的(de)“靠天吃饭”到现在的“科学种地”,从传统的粗放式经营转变为精细(jīngxì)的智能化管理,大兴区的西瓜产业在现代科技的赋能下越来越“聪明”。依托(yītuō)农业现代化(xiàndàihuà)示范区建设契机,大兴区运用物联网、农业大数据和AI决策(juécè)系统,构建一体化智能监测网络,打造智能化应用场景,以智能装备应用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
如今(rújīn)大兴西瓜产业不仅被科技赋能,还日益(rìyì)向农文旅融合方向延伸。5月(yuè)16日,笔者驱车来到北臧村镇北京兴盛达智慧农业产业中心,只见连栋(liándòng)温室大棚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在负责人李守生的(de)热情带领下,笔者推开百“种”长廊的玻璃门,仿佛踏入一座微观的生命博物馆。粮食、蔬菜、水果、中药四大展区里,依次铺展着农作物最初的模样:扁平状(zhuàng)的西瓜种子旁详细地标注着种植季节与种植方式,圆滚滚的黍子种子紧(jǐn)挨着米粒般的水稻种子。
李守生看着这些透明玻璃瓶里的(de)种子说:“我们(men)希望告诉孩子(háizi)们,种子是什么样的、庄稼是怎么种出来的、西瓜(xīguā)是怎么长大的。”目前(mùqián),百“种”长廊里已经有143种种子,未来数量将进一步扩大,基地种植占地面积约200亩,主要种植西瓜、西红柿、草莓、有机蔬菜等作物。
大兴区农业农村局二级调研员李凤岐(lǐfèngqí)介绍,立足首都“种苗核心区”和“华北瓜菜种苗产业基地(dì)”定位,大兴区统筹技术资源优势,建成全市唯一亿级规模育苗场(chǎng),今年(jīnnián)年育苗量预计3亿株;目前,90%以上的种苗以“订单式”销往京津冀等地,并且已拓展至河南、四川、湖北等地,种苗经济效益(jīngjìxiàoyì)逐步显现。
穿过百“种”长廊(chángláng),踏入连栋温室大棚,粗壮(cūzhuàng)的(de)西瓜藤蔓吊在白色的设备架上,一颗颗圆滚滚的西瓜藏在绿叶间。李守生介绍(jièshào),目前基地里共种植了“京彩”和“炫彩”两个品种的优质西瓜,在5月底6月初陆续成熟。
向着大棚深处走去,几株挂着红底白字“柿柿(shìshì)如意认领牌”的(de)小番茄藤蔓格外醒目(xǐngmù)。顺着牌上歪歪扭扭的字迹看去,5岁的郭端宁小朋友认养的小番茄苗正沐浴在阳光里,翠绿的藤蔓间已(yǐ)冒出几颗青绿色的番茄果实。
5月11日“母亲节”当天,北京兴盛达智慧农业产业中心举办了(le)“爱心果缘・母亲节特辑”西红柿公益认养活动(huódòng)。近50组亲子家庭、113名参与者走进大棚,通过趣味农业闯关游戏、亲子农耕体验课、科普讲堂等活动,亲手认养了专属番茄苗。待果实成熟后(hòu),孩子们将收获自己认养的番茄,在丰收喜悦(xǐyuè)中感受(gǎnshòu)土地(tǔdì)的生命力。看着不远处的西瓜藤蔓,李守生告诉笔者,西瓜认养活动预计将于6月中旬开启(kāiqǐ)。
据了解,除认养番茄活动外,兴盛达智慧农业产业中心还推出“认养一分(yīfēn)田”农耕体验项目,让(ràng)更(gèng)多人通过亲历播种、培育、采收的全过程,深度感知现代农业与自然农耕的魅力。
2024年6月《北京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明确(míngquè),涉农(shènóng)区政府(qūzhèngfǔ)及其有关部门应完善农文旅融合发展政策措施,支持乡村民宿(mínsù)、田园观光、农耕体验、乡村康养、科普实践等(děng)业态发展。在此背景带动下,北京市大兴区的田野上像李守生这样怀揣农耕情怀的新农人正不断涌现。
5月15日,一群来自北京市海淀区(hǎidiànqū)翠微小学大兴分校的小学生,胸前系着红领巾、身着卡其色马甲(mǎjiǎ),迈着轻快雀跃的步伐走进了(le)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四季阳坤生态农场,在这里开启了一场现代化农业探索之旅(tànsuǒzhīlǚ)。
“西瓜为什么会吊在空中?”“怎么才能知道西瓜有没有(yǒuméiyǒu)熟(shú)呢?”面对现代化农业设施,孩子们将一个又一个问题抛向北京四季阳坤(yángkūn)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福娟。刘福娟捧起一颗挂在藤蔓上绿油油的西瓜说,“把西瓜吊在架子上,就像给它们搭起了立体阳光房——既能让每寸瓜皮都晒足(zú)太阳,又能省下地面空间种植更多(duō)植株。”据了解,目前农场占地478亩,72座现代化大棚整齐(zhěngqí)排列,内外遮阳系统、智能放风(fàngfēng)系统等科技设施一应俱全。
大兴西瓜的栽培史可追溯至(zhì)千年以前的辽太平年间,如今,以沙、甜、脆(cuì)闻名京城的大兴西瓜,已成为(chéngwéi)镌刻着地域特色的农业品牌,每到盛夏便以清甜(qīngtián)汁水浸润(jìnrùn)市民的味蕾记忆。每年的西瓜节更是秉承着“以瓜为媒、广交朋友、宣传大兴、发展经济”的理念走过了37载光阴。“大兴西瓜不仅是产业发展的助力器,更是一部镌刻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活的历史书,记录着百姓生活的甜蜜升级。”李凤岐表示(biǎoshì)。
如今当夏日的阳光洒满瓜田,那些带着泥土芬芳的西瓜带来的不仅是舌尖上(shàng)的甜蜜,更承载着一个农业大区(dàqū)新时代的创新答卷。
来源(láiyuán):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zuòzhě):严 冰 龚煜煊 张力凯 管诗雨


图①:“老宋瓜王”三代人(sāndàirén)。
图②:周春秀在介绍西瓜(xīguā)品种。本报记者 严 冰摄
图(tú)③:兴盛达农业的员工李艳君在瓜棚里摘瓜。
图④:王丽丽在为“永定河(yǒngdìnghé)”牌西瓜做直播。本文照片除(chú)署名外,均为受访者供图
芒种至,仲夏始,瓜香满城。5月28日,永定河(yǒngdìnghé)畔(pàn),第37届(jiè)北京大兴西瓜节盛大启幕。在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氢能卡车改装的“兴链(xīngliàn)号”大篷车,摇身一变成为科技感十足的主舞台震撼亮相。展区内,97.75千克的本届全国西甜瓜擂台赛瓜王(guāwáng),引得众人纷纷合影;“兴小瓜”系列文创产品吸睛无数。产业(chǎnyè)先行,文旅搭台。本届西瓜节展示了大兴产业创新成果,激活了文旅消费活力。
北京(běijīng)大兴区擦亮“西瓜产业”金招牌,深耕“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从庞各庄的百年传承,到北臧村镇的创新突破,大兴区在北纬39°的沃土上,生生不息地书写(shūxiě)着智慧农业的“甜蜜(tiánmì)”故事。
从北京市区出发(chūfā),驱车沿着京开高速一路南行。下了高速,就进入大兴庞各庄镇,青皮西瓜在路边货车里堆叠成山。摊主切开西瓜的瞬间,鲜红的果肉向路(xiànglù)人(rén)露出“甜蜜微笑”。
庞各庄镇(zhèn)地处北纬39°,寒暑交界,光照充足。一路奔腾的(de)永定河在此甩出一道温柔的弧线,冲积出条状带平原(píngyuán),孕育出肥沃的沙壤,让这里成为西瓜的黄金产区,拥有百年的种植历史。
如今(rújīn)在这片土地(tǔdì)上,“老宋瓜王”三代人的种瓜故事,续写着“西瓜之乡”的新篇章。走进(zǒujìn)庞各庄镇老宋瓜王“西瓜博物馆”,一整面墙上陈列着30余年的光阴与荣誉,全国西甜瓜擂台赛瓜王冠军、世界水果种植者大赛(dàsài)银奖、北京市著名商标……数不清的奖杯,让“老宋瓜王”的名号越来越响,也让大兴西瓜的名头走向世界(zǒuxiàngshìjiè)。在第37届西瓜节开幕式现场,“老宋瓜王”与巴基斯坦企业(qǐyè)代表签订合作意向,就(jiù)中巴企业在农业技术方面的合作进行深度交流。
在(zài)瓜棚里,笔者见到90岁的“一代(yídài)瓜王”宋宝森。从1988年捧起首届(shǒujiè)西瓜(xīguā)擂台赛金杯开始,他连(lián)续7年蝉联“瓜王”,成了大兴区十里八乡的种瓜标杆。他的手掌沾着泥土、皱纹密布,精神矍铄地回忆起当年的种瓜故事。早年种瓜靠天收成,瓜地轮茬10年才能种一回。为攻克“西瓜无法(wúfǎ)重茬连种”的世界难题(nántí),宋宝森和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在瓜田里日复一日(rìfùyírì)地进行试验,最终成功解决西瓜无法重茬种植的难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温室大棚技术的发展,大兴开始有了“外面飘着雪花,里面开着瓜花(guāhuā)”奇观,西瓜一年四季都能出现在百姓的餐桌上。
在父亲(fùqīn)的影响下(xià),宋宝森的儿子宋绍堂开始明白:种瓜有着大学问!于是,他关掉了家电(jiādiàn)维修门市部,回家跟着父亲一起种瓜。2000年,宋绍堂注册“宋宝森”西瓜品牌,成立“老宋瓜王(guāwáng)”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将宋家(sòngjiā)十几亩瓜地(guādì)发展成为占地50亩的老宋西瓜精品园。如今,“老宋瓜王”承包45个西瓜大棚,带领500多户瓜农增收,累计销售3000多吨西瓜。去年(qùnián),“老宋瓜王”西瓜已被纳入全国特质农品名录。
为拓展销路,宋绍堂的儿子宋志佳从父亲手里接过接力棒,开拓电商(diànshāng)业务,将镜头对准皮薄肉厚(hòu)、甘甜多汁的庞各庄(pánggèzhuāng)(pánggèzhuāng)西瓜,在2020年的一场直播中,“老宋瓜王”创造了3分钟卖掉2000箱(xiāng)西瓜的记录。如今,“老宋瓜王”已和京东、天猫等网络电商平台合作,开发线上商城,打开一条销售新渠道。庞各庄的西瓜,正(zhèng)乘着电商快车,销往全国各地。
从庞各庄(pánggèzhuāng)镇向西行,来到同样地处北纬(běiwěi)39°永定河冲积平原的北臧(zāng)村镇。瓜田(guātián)里,圆滚滚的西瓜披着深绿条纹,或吊在藤上(téngshàng),或趴在土里。北臧村镇党委委员、宣传部长李红叶说:“近年来,咱们北臧村镇‘永定河’牌西瓜正书写着大兴西瓜产业的新篇章。”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北臧村镇活跃着一批种瓜新农人(rén),走出一条独特的西瓜发展之路。
北(běi)京永兴缘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内,20个不同品类的西瓜在桌上(zhuōshàng)整齐排列。负责人周春秀热情地介绍,永兴缘推出北臧(zāng)村镇“永定河”牌“七味瓜”,红肉“L600”沙甜酥脆,黄肉“京彩4号(hào)”清甜多汁,红黄相间的“冰淇淋”酥爽可口。
自周春秀从事农业以来(yǐlái),她大力推广(tuīguǎng)设施农业,引进西瓜、蔬菜新品种和种植新技术。今年,她还让北京市第一家红姜种植在此落地,水培韭菜也即将试验种植。随着越来越多的(de)优新品种在北臧村镇(cūnzhèn)推广种植,农产品的品质越来越高。
“好(hǎo)味道”的背后离不开数智(shùzhì)赋能。走进位于北臧村镇的春华数字化孪生农场,病虫害(bìngchónghài)识别检测系统时刻“守护”着西瓜(xīguā)的健康生长,各类传感器实时收集环境参数和作物生长数据,智能水肥灌溉与自动放风系统默契配合,持续不断地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北京(běijīng)赵家场春华西甜瓜产销专业合作社总经理王丽丽告诉笔者,该(gāi)数字化孪生农场设计研发出(chū)一套专门针对西瓜种植大棚的(de)物联网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打造了农业管理云平台,只需一部手机,就能管理整片无人园区。”
话音刚落,王丽丽随即打开“农智云”小程序,给(gěi)笔者现场演示如何利用手机完成智慧农场的管理(guǎnlǐ)。在手机屏幕上,各个(gègè)温室的二氧化碳浓度、空气温度、光照强度、土壤酸碱度等信息一览无余。只见(zhījiàn)王丽丽轻轻地用手指在屏幕上点触滑动,便完成了(le)对园区农作物生长环境的监测与调控。
据(jù)王丽丽介绍,云平台除了能实现智能化管理,还能借助(jièzhù)大数据分析农产品市场行情,帮助当地农民有效提高种植效益。数据显示,王丽丽所在(suǒzài)的合作社已发展成员320户,辐射带动周边4个(gè)镇。人均年收入从(cóng)以前的3000元提高到现在的2.4万元,该合作社成为首批国家级示范社。
“不光要种出好东西,还要卖出好价钱,我们(wǒmen)打通了淘宝、快手、抖音(dǒuyīn)等直播平台。”王丽丽告诉笔者,合作社曾经联合13个涉农区的(de)(de)“优农(yōunóng)”产品、16个区邮政分公司(fēngōngsī)直播团队,直播4小时为农户销售1200箱西瓜。今年王丽丽还将园区“永定河”牌农产品带到京郊特产直播间。镜头前,永定河畔的西瓜、蜂蜜、蔬菜等农产品依次亮相,吸引不少网友下单。
作为2023年“北京榜样人物(rénwù)”,王丽丽积极推广(tuīguǎng)智能设施,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在(zài)她的推动下,产销合作社已经与企业单位、商超、电商平台等建立了供销合作,有效(yǒuxiào)解决了西瓜等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眼下,智慧农场不仅在大兴西瓜产业中蓬勃发展,而且还广泛应用于(yú)其他农作物种植,为(wèi)北京大兴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全新活力。
笔者来到位于庞各庄镇的北京宏福科技农业产业园,先换上特制的白色防护连体衣,再戴上专用头罩与鞋套,随后(suíhòu)踏入了5万平方米的独体智能种植温室。北京宏福国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游晓露(xiǎolù)向笔者介绍:“我们(wǒmen)引进荷兰先进(xiānjìn)的现代温室建造技术和智能化生产设备(shèbèi),严选全球番茄品种种植。”
进入温室内,满满的(mǎnmǎnde)科技感(gǎn)扑面而来,密密麻麻的牵引绳分布其中,工人站在可升至2.5米的采摘车上对高处(gāochù)植株进行绕蔓,高压雾化喷头轻吐细腻水雾,仿佛为植株蒙(méng)上一层薄纱,无人驾驶运输车穿梭其间,将采摘后的番茄自动运输至包装车间。
“通过构建高产高效的(de)农业生产体系,我们已成功培育出优良番茄品种‘宏福柿’,成为亚洲地区(yàzhōudìqū)先进的番茄种植基地。”游晓露告诉笔者,为了(wèile)克服传统种植模式下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激素点花的缺点,园区坚持使用“可以(kěyǐ)‘喝’的灌溉水”、无土栽培与熊蜂授粉,年产番茄约1000吨(dūn)。
从曾经的(de)“靠天吃饭”到现在的“科学种地”,从传统的粗放式经营转变为精细(jīngxì)的智能化管理,大兴区的西瓜产业在现代科技的赋能下越来越“聪明”。依托(yītuō)农业现代化(xiàndàihuà)示范区建设契机,大兴区运用物联网、农业大数据和AI决策(juécè)系统,构建一体化智能监测网络,打造智能化应用场景,以智能装备应用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
如今(rújīn)大兴西瓜产业不仅被科技赋能,还日益(rìyì)向农文旅融合方向延伸。5月(yuè)16日,笔者驱车来到北臧村镇北京兴盛达智慧农业产业中心,只见连栋(liándòng)温室大棚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在负责人李守生的(de)热情带领下,笔者推开百“种”长廊的玻璃门,仿佛踏入一座微观的生命博物馆。粮食、蔬菜、水果、中药四大展区里,依次铺展着农作物最初的模样:扁平状(zhuàng)的西瓜种子旁详细地标注着种植季节与种植方式,圆滚滚的黍子种子紧(jǐn)挨着米粒般的水稻种子。
李守生看着这些透明玻璃瓶里的(de)种子说:“我们(men)希望告诉孩子(háizi)们,种子是什么样的、庄稼是怎么种出来的、西瓜(xīguā)是怎么长大的。”目前(mùqián),百“种”长廊里已经有143种种子,未来数量将进一步扩大,基地种植占地面积约200亩,主要种植西瓜、西红柿、草莓、有机蔬菜等作物。
大兴区农业农村局二级调研员李凤岐(lǐfèngqí)介绍,立足首都“种苗核心区”和“华北瓜菜种苗产业基地(dì)”定位,大兴区统筹技术资源优势,建成全市唯一亿级规模育苗场(chǎng),今年(jīnnián)年育苗量预计3亿株;目前,90%以上的种苗以“订单式”销往京津冀等地,并且已拓展至河南、四川、湖北等地,种苗经济效益(jīngjìxiàoyì)逐步显现。
穿过百“种”长廊(chángláng),踏入连栋温室大棚,粗壮(cūzhuàng)的(de)西瓜藤蔓吊在白色的设备架上,一颗颗圆滚滚的西瓜藏在绿叶间。李守生介绍(jièshào),目前基地里共种植了“京彩”和“炫彩”两个品种的优质西瓜,在5月底6月初陆续成熟。
向着大棚深处走去,几株挂着红底白字“柿柿(shìshì)如意认领牌”的(de)小番茄藤蔓格外醒目(xǐngmù)。顺着牌上歪歪扭扭的字迹看去,5岁的郭端宁小朋友认养的小番茄苗正沐浴在阳光里,翠绿的藤蔓间已(yǐ)冒出几颗青绿色的番茄果实。
5月11日“母亲节”当天,北京兴盛达智慧农业产业中心举办了(le)“爱心果缘・母亲节特辑”西红柿公益认养活动(huódòng)。近50组亲子家庭、113名参与者走进大棚,通过趣味农业闯关游戏、亲子农耕体验课、科普讲堂等活动,亲手认养了专属番茄苗。待果实成熟后(hòu),孩子们将收获自己认养的番茄,在丰收喜悦(xǐyuè)中感受(gǎnshòu)土地(tǔdì)的生命力。看着不远处的西瓜藤蔓,李守生告诉笔者,西瓜认养活动预计将于6月中旬开启(kāiqǐ)。
据了解,除认养番茄活动外,兴盛达智慧农业产业中心还推出“认养一分(yīfēn)田”农耕体验项目,让(ràng)更(gèng)多人通过亲历播种、培育、采收的全过程,深度感知现代农业与自然农耕的魅力。
2024年6月《北京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明确(míngquè),涉农(shènóng)区政府(qūzhèngfǔ)及其有关部门应完善农文旅融合发展政策措施,支持乡村民宿(mínsù)、田园观光、农耕体验、乡村康养、科普实践等(děng)业态发展。在此背景带动下,北京市大兴区的田野上像李守生这样怀揣农耕情怀的新农人正不断涌现。
5月15日,一群来自北京市海淀区(hǎidiànqū)翠微小学大兴分校的小学生,胸前系着红领巾、身着卡其色马甲(mǎjiǎ),迈着轻快雀跃的步伐走进了(le)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四季阳坤生态农场,在这里开启了一场现代化农业探索之旅(tànsuǒzhīlǚ)。
“西瓜为什么会吊在空中?”“怎么才能知道西瓜有没有(yǒuméiyǒu)熟(shú)呢?”面对现代化农业设施,孩子们将一个又一个问题抛向北京四季阳坤(yángkūn)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福娟。刘福娟捧起一颗挂在藤蔓上绿油油的西瓜说,“把西瓜吊在架子上,就像给它们搭起了立体阳光房——既能让每寸瓜皮都晒足(zú)太阳,又能省下地面空间种植更多(duō)植株。”据了解,目前农场占地478亩,72座现代化大棚整齐(zhěngqí)排列,内外遮阳系统、智能放风(fàngfēng)系统等科技设施一应俱全。
大兴西瓜的栽培史可追溯至(zhì)千年以前的辽太平年间,如今,以沙、甜、脆(cuì)闻名京城的大兴西瓜,已成为(chéngwéi)镌刻着地域特色的农业品牌,每到盛夏便以清甜(qīngtián)汁水浸润(jìnrùn)市民的味蕾记忆。每年的西瓜节更是秉承着“以瓜为媒、广交朋友、宣传大兴、发展经济”的理念走过了37载光阴。“大兴西瓜不仅是产业发展的助力器,更是一部镌刻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活的历史书,记录着百姓生活的甜蜜升级。”李凤岐表示(biǎoshì)。
如今当夏日的阳光洒满瓜田,那些带着泥土芬芳的西瓜带来的不仅是舌尖上(shàng)的甜蜜,更承载着一个农业大区(dàqū)新时代的创新答卷。
来源(láiyuán):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zuòzhě):严 冰 龚煜煊 张力凯 管诗雨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