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凉蔬菜的增收密码
冷凉蔬菜的增收密码
冷凉蔬菜的增收密码
露地(lùdì)蔬菜水肥一体化项目。本报记者 罗 珺 通讯员 俞惠珍
近年来,西宁市湟中区的高原冷凉蔬菜产业频频亮相主流媒体(méitǐ),从(cóng)央视《焦点访谈》的专题报道到抖音平台的爆款短视频,这一(zhèyī)特色农产品已成为“媒体宠儿”。
在这场(zhèchǎng)报道热潮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产业密码?6月19日,记者实地探访湟中产区,对话产业链各(gè)环节从业者,揭开冷凉蔬菜(shūcài)走红的深层逻辑。
“我们提前三个月(yuè)就签订了采购协议,现在正是(zhèngshì)采收季,专程来验收品质。”深圳市鸿福农产品有限公司(yǒuxiàngōngsī)负责人杜荣贵手持鲜嫩的菜薹表示:“湟中冷凉蔬菜的脆甜口感在南方市场供不应求,通过冷链物流48小时就能直达港澳(gǎngào)超市。”
湟中区2225-4488米的(de)海拔梯度,形成了昼夜温差达15℃、年日照超2500小时的独特(dútè)小气候,配合世界级超净区的生态环境,造就了蔬菜天然的品质优势。“这是自然禀赋与现代科技的双向奔赴。”湟中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zhǔrèn)胡建焜指出:“高原特质奠定品质基础,智慧农业则激活(jīhuó)产业潜能(qiánnéng)。”
步入湟中(huángzhōng)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chǎnyèyuán),扑面而来的是浓厚的智慧(zhìhuì)农业气息。在智慧农业综合管控平台上,湟中区蔬菜产业的实时动态数据不断滚动更新。
“通过这个平台(píngtái),我们不仅能全面掌握整个产业园的运营情况,还(hái)能实时展示田间互联网监测设备采集的环境、土壤、作物长势及虫害等数据,这些信息(xìnxī)能为农户和农技人员的田间管理提供科学指导。此外,平台还接入了湟中区农产品价格数据,为种植规划和销售(xiāoshòu)决策提供重要参考(cānkǎo)。”北京农芯科技项目经理周长献边操作演示边介绍。
据了解,湟中区(qū)先后推广胡萝卜水肥一体化、设施温棚智能控制等(děng)12项绿色生产技术,仅2025年就投资605万元实施露地蔬菜水肥一体化项目。在李家(lǐjiā)山镇吉家村示范田,新引进的(de)机械播种设备每日(měirì)可完成4公顷胡萝卜种植,精准定位导航系统让种植效率(xiàolǜ)提升数倍。“新技术不仅提高了产量,更让蔬菜的品质稳定性得到保障。”湟中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巴三姐介绍:“通过水肥一体化,每亩地的水肥利用率提高了30%,菜薹、蒜苗等主打品种的亩均收益增加(zēngjiā)了6000元以上(yǐshàng)。”
媒体关注的(de)另一焦点,在于湟中冷凉(lěngliáng)蔬菜构建(gòujiàn)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现在我们与广州、深圳、武汉等地开展订单式种植,每年能为当地提供上百个(gè)就业岗位。”青海长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袁伟全难掩(yǎn)喜悦之情:“政府不仅提供技术培训,还出台设施(shèshī)农业扶持政策(zhèngcè),品牌打响后,我们的信心更足了。”如今,湟中区已建成225座蔬菜保鲜库、7个交易配送中心,通过“农超对接”“电商直供”等模式,将(jiāng)菜薹、娃娃菜等50余个品种销往全国,甚至远销港澳市场。
冷凉蔬菜已成为湟中乡村振兴的“金钥匙(jīnyàoshi)”。一组数据令人振奋:全区533家种植大户(dàhù)、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děng)新型经营主体从事蔬菜种植,带动2.06万户从业,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wànyuán)以上,土地流转、务工收入等超2.7亿元。
多巴镇玉拉村通过“公司(gōngsī)+股份经济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草莓脱毒繁育产业(chǎnyè),近三年完成(wánchéng)“东苗西育、西苗东输”1200万株,种植(zhòngzhí)面积位列西宁市第一,带动千余人就业(jiùyè),户均增收2万元。“小草莓撬动大产业,正是湟中冷凉蔬菜产业富民效应的生动缩影。”胡建焜介绍:“未来,我们还(hái)将依托‘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的金字招牌,推动农文旅(nóngwénlǚ)深度融合,打造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样板。”
从(cóng)生态优势到(dào)技术创新,从市场拓展到乡村振兴,湟中(huángzhōng)冷凉蔬菜以多维亮点赢得媒体青睐。这场持续的报道热潮,不仅是对(duì)产业发展成果的见证,更是对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路径的深度挖掘。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当下,这片土地上的绿色奇迹仍在续写新篇。
《青海日报》(2025年07月03日 第8版:农牧(nóngmù))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gǎojiàn)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zhuǎnzǎi)!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